現在做任何事幾乎都講求依據,犯罪要講動機,查案要證據,無憑無據是無法說服他人的,個別的意見無法代表大眾的看法,沒有後盾講話不能大聲,所以需要其他的聲音應和,因此,找到多數聲音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量化調查在近十幾年來愈來愈興盛,因為-『數字會講話』:廠商要出新產品必須做產品概念、口味測試,廣告要有前測、後測,消費者實態可做為新品切入的發想點,政策擬定也需要民意調查、選舉更在支持度百分比的拉距上做文章...。數字似乎已經成為最有力的支持點,但是,數字會講話,是講真話還是謊話?是真實的呈現?還是人為的操控?
目前大部份的廣告主在下廣告量時,最容易了解的數字就是收視率,收視率的提升成為大部份節目的終極目標,因為能帶入更大的廣告量。台灣的收視率目前主要由AC Neilson進行調查,但是,這個收視率調查數字一直受人質疑,因為母體大小及選樣方法常有人表示不夠周延,無法正確呈現出台灣真正的收視狀況。因此,台灣第二個收視率調查公司-廣電人,表示在更嚴謹的研究方法、選樣抽樣調查下,可提供更精確無誤差的收視率調查報告。【很可惜,廣電人已經結束了,即使有日本的資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廣電人仍在短短二年內結束】
在量化調查中,因為調查花費的規模、經費有限,所以很難進行普查,台灣目前的普查是十年一次的戶口普查,其他不管是政府的、民意的、產品的都是抽樣調查。普查最能完整無誤的呈現目前的現狀,但是,普查的機會太少,所以大都以抽樣再來推估母體。母體可以是全體市民、可以是全部的大學生、某個特定族群,抽樣是從母體中找出具代表性的樣本,這些樣本的反應在大數法則的推估下可將誤差減至最小,盡可能的將母體的現況真實推估出來。因此,調查的方法和抽樣對於任何調查而言都非常重要,當代表樣本有所偏差或是人為操控下,調查是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出現,那這些調查結果是否能代表母體的反應呢?
調查有很多方法可以操控,抽樣的誤差可說是走錯的第一步。很多調查發表,不管是政治、生活、工作、或是特定議題,往往在媒體披露時讓人張大嘴巴合不起來,不知道這些議題何時已經變成這麼嚴重﹕在國際身心障礙日之前,一家人力銀行公佈了身心障礙者就業問題,新聞報導下的標題很聳動「六成身障者無工作想自殺」﹔另一家人力銀行公佈了近四成的上班族憂鬱而求醫、三成二上班族憂鬱到必須每天靠吃藥才能上班﹔大學的調查發現欲五成的大學生想要賺取暴利,11%想要當看護、30%左右想要擺地攤、5%想要援交;近六成的上班族想要自行創業,最想創業的是小吃店....
細看身障者這份調查,不知道是媒體囿於篇幅造成解讀有困難,還是調查單位公佈的數字不完全,從報導中就是無法推出為什麼會有六成的身障者無工作想自殺的數字。今天的討論僅就調查方法做思考,也許事態比調查更嚴重,但也有可能是被調查所誤導。
這份調查是將企業母體分為百人以上及未達百人兩組,針對HR部門以寄發問卷及email方式進行調查。據報導得知,這份調查有56.5%的回收率,這在寄發問卷上已非常非常漂亮的結果,台灣企業的HR部門對於這份調查真是有點不可思議地合作呀。既然是對HR部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中,五成五的企業不用身心障礙人士、近二成百人以上單位是寧可被罰錢也不用身障者的結果應無問題,因為HR部門理應非常了解該企業的用人情況。但是,對於身障者、甚至是無工作的身障者,他們的意見如何在HR的回答中呈現???企業已經不僱用身障人士了,又何能回答身障者的就業困難與困境?
這份調查報告可能有另一部份是針對身障者,但是如何抽樣、如何做的調查在媒體報導中卻無法發現,在無法窺知調查方法下,卻出現了六成一身障受訪者動過自殺的念頭,這個數字實在是太可怕了。通常這類的調查多以封閉式問卷為主,受訪者只需勾一選二挑三,開放題對於大型調查而言,無論是調查當時或是問卷處理都需要花費更大的時間,所以大都是已擬定好的選項由受訪者選填。選項,有時則成為聳動結果的來源,在無法得知該份調查問卷,是否有一題是-「在找工作受挫有何反應」的題目中,調查單位的問卷出現了「想自殺」這個選項?還是竟然有六成一的受訪者在不提示的情況下回答出想自殺?
這個身障調查在抽樣、問卷設計均讓人一頭霧水。而另一個上班族憂鬱症調查也很驚人,台灣的憂鬱症已嚴重到三成的上班族需用藥物控制﹔但事實上,這份調查是在網路上進行,而網路人口,不能代表台灣上班族。的確,現在上網人口已上千萬人,但是事實上許多上班族仍未處在辦公室完全e化的環境下工作,這份調查35歲以下樣本遠超過實際35歲以下的勞動比例,這樣的結果可信度如何?用網路進行的調查偏頗極大,會在網路上回答問卷的更是有限,網路的匿名性更可以讓答案誇大。對於當時沈富雄立委馬上抓出調查最大的問題-抽樣誤差來質疑這個調查結果,真的只有一個「讚」字。
大學的打工問卷在電子報中也很模糊,但對於調查中交叉分析中發現東吳學生最想擺地攤、台大最想揀破爛、師大學生想以身試藥?真的很想知道各校的樣本有多少?如是小樣的情況下交叉出這樣的答案一點意義也沒有,更誤導了閱聽人。
我相信這個社會有很多問題,也相信這些問題潛在的嚴重性,但是,對於調查不熟悉的一般大眾而言,這些調查數字真的是危言聳聽!!的確,平淡的數字要獲得大眾注意不容易,媒體要的是具刺激性的報導,但報導過後呢?這份六成的身障者無工作想自殺的調查,今天早上發佈,下午上晚報,明天上日報四分之一篇幅,後天過後就沒消沒息了。
調查是門科學,各個面向都必須謹慎操作,現在看到一般調查機構或人力銀行,甚至網站所公佈的調查結果,只能說「不要太認真」。要參考這些數字,也最好能了解整個調查的背景與方法,以免受到有所偏差結果的誤導。
【這篇文章寫於2003年年底,所以有些舉例似乎有點模糊,但基本上仍是看調查的一些得注意的角度。 事後還發生一些事,一是經濟日報從公司網站上拿了這篇文章刊登,編輯下了一個有點聳動的副標,然後刪了幾個字,造成語句完全不是原義,所以刊出的當天,我就接到尼爾森公關部經理的電話,表達其不滿及考慮提出告訴。我告訴尼爾森,請自行上公司網站看我的原文,要告,請告經濟日報,編輯白癡怎把帳算到我頭上? 二是廣電人掛掉,任何一個產業都需要一家以上的公司做競爭,這是我一直深信的公平原則基礎,當然二家公司還是可以聯合呼嚨大眾,只是一家獨大是不盡公平公正原則的。廣電人很可惜,他們引進新的計算方法,但是收視率的調查的確要花費非常多的成本,即使正確,也需要多年的資料來讓廣告公司、媒體公司、客戶做追蹤比對運用,真的很可惜,台灣的市場等不及變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