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年過年回台南,總是會去附近的烏山頭水庫。去水庫可以坐船遊珊瑚潭,過幾年長大就變得無趣。除了去烏山頭,還會去家裏的果園一圈,每次要到果園前會經過嘉南大圳的小橋,老實說,雖然是堅固的水泥橋,我非常害怕放水時的水勢,更害怕掉下去淹死。

 

 

我是個典型的城市小孩,對於台南的記憶不多,對於嘉南大圳或是烏山頭的了解,其實是來自爸爸,他在那邊長大,窮人家的小孩,要種田、要放牛,在水圳中游泳玩耍還差點滅頂,每次去水庫,他總是講得津津有味。很難理解,為什麼每次回台南,爸爸總是要去烏山頭走一圈,一直到前幾年有次去烏山頭水庫,人煙稀少,完全沒有當年的的熱鬧踏雜,突然,才理解每次進來水庫轉一圈,即使是10分鐘,都是老爸生長的記憶。

 

台灣許多基礎建設都是在日據時代完成,即使日據時代有再大的爭議,這些建設的目的也是為了殖民地對母國的進獻,都不能抹煞這些建設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這些,包括了目前台灣最大穀倉,嘉南平原的水圳建設。嘉南平原不是一直都如此的肥沃適合種植,而是八田與一在興建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後,才讓整個平原的土壤鹽份洗去,那些可繞台灣13圈的水圳,救活了嘉南平原,成為台灣的穀倉,直到現在。

 

今晚,看完民視新聞台的台灣演義,才知道,原來,烏山頭水庫是人工湖,小時候我深怕的水圳,有著這麼大的貢獻,更才知道,原來1930年完工的烏山頭水庫,是日本技師八田與一的對台灣的極大貢獻。

 

身邊歷史事物的恍然大悟,文史工作者的樂趣,應該就在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uree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