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前的同事抱怨,年度提案不順,業務只好祭出做GI,說服客戶。客戶也同意,但是卻不知道的是,業務希望GI是照著提案內容進行,也就是說,業務希望操控GI的方向及結果。

 

我不知道前同事們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過去,這是被嗤之以鼻,因為前公司之所以在廣告界還有點名氣,不是創意,不是業務,而是行銷策略及調查的準確度。但近年來,業務往往希望藉由調查來行他們的想法,客戶如果吃調查那一套,就做一個調查說服他們。所以,出現了以行銷為目的的調查,背離了調查需要中立的準則。

 

當時,我總是在會議上百般不肯順從,只是總監也覺得這樣可以,所以在可能的範圍內順著業務。在廣告公司的人,平常為了要說服客戶,早已是下地獄的準候選人,只是1817層地獄的差別。

 

調查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因為客觀,可以在爭執不休的情況下找到方向,再加上行銷判斷,做出對的行銷和廣告策略。因為要是對的策略,所以在基礎上必須正確,否則在錯誤或誤導的訊息下做判斷,如何找回正途?

 

調查之所以有用的另一個原因,是需要知道為什麼而做,也就是要有目的性,不是為了要做個調查而做,結果就是不知道要做什麼,市調公司隨便寫個問卷執行調查,結果還是和以前一樣,得不到收穫。

 

不否認,這也是現在的客戶所面臨的問題,有的是想藉調查得知未來方向,所以太努力想要操控變數,但事實上,不同調查方法對應的樣本本來就不同,不同調查目的也對應不同的樣本,不是所有調查都「應該」、「一定」要以原本的設定為目標對象。但這話不能告訴客戶高層,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廣告公司推拖或是不負責任的看法,或是廣告公司不懂調查,只想掩飾判斷。

 

客戶認同調查是件好事,但有時從一些小事上,就知道客戶對調查有沒有sense。廣告公司的人不一定都想用調查去操縱策略,廣告公司的人在調查上還是有專業度。但這個專業度,必須倚賴其他人對調查的尊重與不染指。

 

只是中立的認知,似乎節節敗退。做研究和做業務,似乎差別只在工作量的多寡,和所要承擔的最後責任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uree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